解决方法:
在分组网络中传输H264视频时,丢包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传输H264码流,丢包会导致解码端的画面出现花屏和马赛克等严重的视觉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的前沿技术主要包括前向纠错技术(FEC)和重传机制(NACK)。这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有效解决丢包引起的视觉效果问题。然而,这些技术在一些小厂家的设备中可能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针对丢包问题,我想到了一种直接的解决方法:一旦检测到丢包的发生,在下一个H264的I帧到来之前,将所有到达的包都丢弃。因此,一旦发现丢包的情况,我们可以进行标记,并开始判断接收到的RTP包是否为H264的I帧。关于I帧的判断方法,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static bool isH264iFrame(byte[] paket)
{
int RTPHeaderBytes = 0;
int fragment_type = paket[RTPHeaderBytes + 0] & 0x1F;
int nal_type = paket[RTPHeaderBytes + 1] & 0x1F;
int start_bit = paket[RTPHeaderBytes + 1] & 0x80;
if (((fragment_type == 28 || fragment_type == 29) && nal_type == 5 && start_bit == 128) ||
fragment_type == 5 || fragment_type == 7 || fragment_type == 8)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ortp是RTP协议的一个具体实现,最近在做的视频会议重也用到了这个协议栈。需要将数据通过ortp协议进行传输后在处理。做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个问题,视频数据通过ortp后,会出现花屏的现象。
-
1:我们的视频数据采用H264进行压缩。基于h264的特性,如果物体的运动的话,视频数据就会增减(比起物体静止的时候)。这个时候一帧的视频数据就会由多个packet组成。 -
2:在使用ortp进行传输时为了方便区分每一帧的界限,规定了再每一帧的最后一个packet时,再RTP的头部的markbit位置标为1。 -
3:在接收端:主要时使用一个循环体接收每个timestamp中的数据。
while(rtp_session_recvm_with_ts (RtpSession * session, uint32_t user_ts)!=NULL)
主要的逻辑就是碰见了markbit为1的包后,就把当前收到的所有包组装成一帧数据发到上层的h264解码。
在后面的测试中出现了问题,音频的通话质量很好,但是视频当人在动的 时候就会卡出现花屏。
分析发现了问题:当我们在使用rtp_session_recvm_with_ts (RtpSession * session, uint32_t user_ts)进行接收时,忧郁传输延迟,不可能一个帧的所有packet都在一个这个user_ts中收完,实际中发现了一个user_ts收到的packet的timestamp往往发生了变化。如果这个时候再某一帧的最有packet恰好丢失,也就是markbit为1的那个packet丢失了。后面有收到了下一帧的第一个packet,原来的处理逻辑认为这个时侯发生了丢包。所有把下个帧的第一个packet和上个帧的前几个packet一起组成了一个帧发送了出去。导致后面的帧缺失了头部。所以在解码的时候无法进行。
改正的后逻辑应该是再timestamp发生改变或者碰见markbit为1的packet都要发送当前收到的所有packet给上层。测试后完全正常。
总结:
-
在接收端根据rtp包的seqnumber来判断是否丢包,如果丢包就标记一下。 -
在mark为1或时间戳改变的时候,说明一帧结束了,此时如果标记为丢包了,就扔掉数据,没有丢包就给解码器。 -
如果丢包的帧为I帧,则不仅丢掉当前I帧,此I帧之后的P帧也要丢掉,也就是说整个序列都丢掉。
以上就是良许教程网为各位朋友分享的Linu系统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Linux相关知识记得关注公众号“良许Linux”,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关注,更多干货等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