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设备在运行中需要设置参数,这个工作经常由PC机来实现,需要为双方通信设计协议,有代表性协议是如下三种:
观察上述表格,很明显,由于内存资源和处理能力通常受到限制,嵌入式设备倾向于采用定长的二进制作为其首选的数据传输格式。
一. 易用性
协议应该简单直观,过于复杂只会增加实施难度并产生错误。建议使用扁平化的结构设计,使得每个区段的功能清晰,数据长度和位置应保持一致性,同时提供详细的注释和文档,辅以充分的实例,以便用户能够迅速掌握和理解。
常见的协议字段包括:帧起始符、长度值、帧类型、目标和源地址、数据内容、校验码以及帧结束符。
二. 扩展性
设计时需考虑到后续增加功能或更换硬件情况下,现有协议是否仍适用。通常,这需要在协议设计中预留出足够的空间,改动应限于结构量的扩展,而非结构性变动。
三. 解耦性
理想的协议设计是,每个数据包是独立且完整的信息单元,避免与其他数据包产生依赖,这有助于减少数据丢失以及系统设置之间产生的连锁错误。
四. 稳定性
数据包的长度要适中:太短会导致信息量不足,使得协议种类繁多,易引起传输错误;而过长则降低可读性,增加数据组装与拆解的难度,并可能引起传输干扰。协议长度应以能够反映最基础信息单位为标准。
协议中必须包含校验机制,以便接收端能确认数据包是否正确和完整地接收到,遇有错误时,应有可靠机制确保数据传输成功(例如,重发机制)。
五. 高效性
根据信息种类划分数据包,例如,网络参数设置和当前操作参数设置应区别对待,便于程序处理。
对相似操作进行编码集合是提高效率的策略,例如,将读操作编码为0x0010,写操作编码为0x0020。
数据设计应尽可能同质化,面对必要的差异时,至少应该将相似类型的数据放在一起,以便程序能够利用指针和线性寻址来加快处理。
六. 可实施性
应尽可能减少复杂算法的使用。例如,当通讯链路稳定时,数据校验可以使用简单的Checksum替代复杂的CRC。除非存在严重的资源限制,应避免在单个数据帧中封装太多信息,因为这可能会降低可读性并增加实施的难度。
七.软件开发
尽可能地让硬件ISR完成驱动工作,不要让“进程”参与复杂的时序逻辑,否则处理器将步履蹒跚且逻辑复杂!如:
接收固定长度的数据帧,可以使用DMA,每接收完一帧DMA_ISR向进程发消息。小心处理DMA断层异常(接收的数据帧长度正常但数据错误,数据为上帧的后半部分+本帧的前半部分)。
接收不定长的数据帧,可以使用状态机,当接收到“帧尾数据”时向进程发消息。小心数据紊乱和超时异常(数据紊乱时需要将状态机及时复位,超时一般使用定时器监控)。
八. 考虑硬件
如果通信链路是高速总线(如SPORT可达100Mbps),一般设计成一帧产生一次中断,它通过长度触发的DMA来实现,需要将协议设计成固定长度,如附录A。它具备高效率,但灵活性较差。
如果通信链路是低速总线(如UART一般100kbps),一般接收一字节产生一次中断,可以将协议设计成变长帧,如附录B。它具备高灵活性,但效率较低。
上图显示了PC发送数据帧的格式,总长为64字节,是4字节的整倍数,符合绝大部分32位处理器结构体对齐的特性。
-
0x3C:INT8U,帧头,可见字符’ -
Len:INT8U,本帧的总数据长度,在图4即为64 -
Dst:INT8U,标识目标设备的ID号 -
Src:INT8U,标识源设备的ID号 -
Data:56字节的存储区,内容依赖于具体的通信帧(实例见表2) -
Cmd:INT16U,数据帧的类别 -
CS:INT8U, 对它前面所有数据(62字节)进行8位累加和校验 -
0x7D:INT8U, 帧尾,可见字符’}’
Data域数据结构实例:
一个基于变长格式的UART通信协议实例:
PC与iWL880A(一种无线通信产品,详见www.rimelink.com)通信帧采用变长格式,如下图所示。大部分设备(常见为PC机)对于接收以“回车符”的机制很好处理,协议中的Tail就等于0x0D(换行符)。
以上就是良许教程网为各位朋友分享的Linu系统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Linux相关知识记得关注公众号“良许Linux”,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关注,更多干货等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