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实现某种目标存在多种策略可供选择的情况,例如,出行旅游可以乘坐飞机、乘坐火车、骑自行车或自己开私家车等,超市促销可以釆用打折、送商品、送积分等方法。
在软件开发中也常常遇到类似的情况,当实现某一个功能存在多种算法或者策略,我们可以根据环境或者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算法或者策略来完成该功能,如数据排序策略有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二叉树排序等。
如果使用多重条件转移语句实现(即硬编码),不但使条件语句变得很复杂,而且增加、删除或更换算法要修改原代码,不易维护,违背开闭原则。如果采用策略模式就能很好解决该问题。
使用场景
策略模式就是用来封装算法的,但在实践中也可以用它来封装几乎任何类型的规则,只要在分析过程中听到需要在不同时间应用不同的业务规则,就可以考虑使用策略模式处理这种变化的可能性。
优点
减少了具体的算法和使用算法类之间的耦合 策略模式的 Strategy 类层为 Context 定义了一系列的可供重用的算法或行为,继承有助于析取这些算法中的公共功能 简化了单元测试,因为每个算法都有自己的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接口单独测试。
举例
public class Context
{
private readonly Strategy _strategy;
public Context(Strategy strategy) => _strategy = strategy;
public void Implement()
{
_strategy.AlgorithmImplement();
}
}
public abstract class Strategy
{
public abstract void AlgorithmImplement();
}
public class ConcreteStrategyA : Strategy
{
public override void AlgorithmImplement()
{
Console.WriteLine("算法A实现");
}
}
public class ConcreteStrategyB : Strategy
{
public override void AlgorithmImplement()
{
Console.WriteLine("算法B实现");
}
}
public class ConcreteStrategyC : Strategy
{
public override void AlgorithmImplement()
{
Console.WriteLine("算法C实现");
}
}
More
工厂模式是解耦对象的创建和使用,观察者模式是解耦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策略模式跟两者类似,也能起到解耦的作用,不过,它解耦的是策略的定义、创建、使用这三部分。
策略模式用来解耦策略的定义、创建、使用。实际上,一个完整的策略模式就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的。
策略类的定义比较简单,包含一个策略接口和一组实现这个接口的策略类。
策略的创建由工厂类来完成,封装策略创建的细节。
策略模式包含一组策略可选,客户端代码如何选择使用哪个策略,有两种确定方法:编译时静态确定和运行时动态确定。其中,“运行时动态确定”才是策略模式最典型的应用场景
如果 if-else 分支判断不复杂、代码不多,这并没有任何问题,毕竟 if-else 分支判断几乎是所有编程语言都会提供的语法,存在即有理由。遵循 KISS 原则,怎么简单怎么来,就是最好的设计。非得用策略模式,搞出 n 多类,反倒是一种过度设计。
策略的创建也可以结合依赖注入来创建或获取,灵活使用。
以上就是良许教程网为各位朋友分享的Linu系统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Linux相关知识记得关注公众号“良许Linux”,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关注,更多干货等着你 !